【资料图】
近期,有关三年封闭基金产品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
某顶流基金经理管理的三年锁定期产品即将打开封闭期,但净值跌到了1元以下。根据Wind数据不完全统计,未来一年迎来开放期的三年类权益产品共计20只,而成立至今总回报为负的占比达七成,更有约40%的产品目前亏损幅度在20%以上。
持有三年,让渡了基金申赎的流动性,不仅没有收获申购之初期望的较高收益,本金反而出现亏损,不少基民对此难以接受。事实上,这不仅是基民的困惑,不少财富管理专业人士也对封闭期产品模式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近日,某头部券商的高层在一场业内交流活动中公开表示,“封闭期信仰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检验。”过去三年中,封闭三年的新发基金相较于其他开放型基金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更有基金大V对此评论称,“其实不是有待检验,而是已经被证伪了。”
早期,为了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弊病,带有封闭属性的产品作为创新设计横空出世。早在2010年左右,东方红资产管理就曾开创性地在业内推出带有封闭期的产品,经过2015~2020年市场行情的洗礼,三年封闭期产品的有效性也获得了验证。睿远基金创始人陈光明曾表示,发三年期产品,是希望尽量能够让持有人享受到中长期收益,“每次看到很多人在高点买,在低点割肉,都非常心疼”。
替基民管住手、减少追涨杀跌等不理性行为,基金产品本身也能保持规模稳定,减少了市场短期波动的干扰——封闭式基金看上去无懈可击的设计,为什么近期却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在笔者看来,三年封闭型产品的产品设计本身并没有问题。从历史数据来看,投资者要想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长期持有依然是正确的,而三年的时间也足够投资者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周期。问题的关键在于,投资者在购买三年锁定期产品时,也要考虑该基金产品的风格与择时,长期投资理念并不意味着一味“躺平”。对于基金公司与渠道而言,除了应该专注投研和保持基金经理任职的稳定,更应该避免在契合该基金经理风格的市场高点发行封闭型产品,尽量配合较低的发行时点。
“如果发行时点过高,比如发行于2020年下半年,那么三年后就是坑。长期持有是没错的,但2020年下半年到2021年春节前发行的不少三年期产品,只是利用了这个噱头。”一位基金研究人士称。
一位券商首席投顾就认为,投资者购买封闭式基金,通过让渡一定的流动性,可以给予基金经理更好执行投资理念的确定性,减少申购赎回带来的操作变形风险。因此,市场波动因素并没有真正影响到封闭基金的这个重要优势。对于渠道而言,封闭式基金的定位更多是一种工具,工具的进一步齐全,可以助力风格保持稳定不漂移。
从历史后视镜来看,在一个整体向上的市场中,相对开放型产品,封闭期的设计往往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提升投资体验与收益。不过,在下跌或波动剧烈的市场环境下,若在高点买入封闭式产品,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体验不佳。(许盈)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