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华山天池北侧原五佛殿前的迎客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是一株油松,明景泰年间被植于翠华山上,掰着指头一算,树龄已经超过六个世纪。”
“在我的‘树’生中,登上翠华山的人都喜欢跟我合影。他们说,在我身上能看到‘明月松间照’的清新自然,亦能看到‘直待凌云始道高’的志存高远。文人墨客的附庸风雅我是不太懂,但只要大家欢喜,我就愿意一直伸展着茂盛的枝叶,使劲‘张开双臂’,迎接八方游客……”
古松苍劲挺拔
说起迎客松,大多数人脑海中闪现的,一定是位于黄山风景区闻名世界的那株名松。事实上,在秦岭陕西段,也有一株经历岁月洗礼存活下来的古松,它就是“翠华山迎客松”。
这株油松生长在翠华山天池北侧原五佛殿前,相传植于明景泰年间。树高19米,胸围3米,两人才能合抱过来。冠幅约200平方米,树冠轮廓呈弧形。整体树形挺拔,姿态优美,松塔挂满枝条,随风轻轻摆动。此树一年四季都伸展着茂密的枝叶,犹如张开长臂,欢迎远道而来的游客。
翠华山素有“终南独秀”之美誉,奇石林立,怪穴嶙峋,各种珍奇的景观矗立于此,风洞、冰洞等六大怪洞九大奇石令人着迷,让人不禁惊叹自然鬼斧神工。“天池”为翠华山著名风景之一,清丽如画,泛舟湖上,远山如黛,烟雾朦胧。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年间的一次地震,翠华山峰突然崩裂,坚硬的花岗岩石顺坡下滑,填塞山谷,积水成湖,故又名“山崩湖”。如今,湖光山色与古树名木交相辉映的奇特景色,在翠华山上已成为一道奇观。
古树穿上“防雷衣”
“松”是一种毅力,是一份顽强。迎客松迎的是友谊,是和平、热情、包容、坚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翠华山迎客松,虽历经风吹雨打但依旧枝繁叶茂,远远望去仿佛一位彬彬有礼的书生,但一枝一叶中显露的是松的傲骨。在悠悠历史长河中,这株古树曾经历过数次电闪雷鸣的日子,也曾不幸被雷电击中,因此,其树冠呈现出向下倾斜之势,远观仿佛向游客点头致敬。
“古树名木,因其珍贵稀有或具有历史、科学、文化价值,被誉为‘绿色的活文物’,十分珍贵。但它们若遭雷击,强大的电流会使枝干起火或断裂、脱落,不仅损及自身,还会伤及行人,或引发山林火灾,给公共安全带来危害。”长安林业工作站高级工程师韩选平告诉记者,随着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开展,翠华山迎客松也安装了避雷针——将高强度玻璃钢接闪杆安装在树干顶部,将引下线从树身引下,地面至2.5米高度采用绝缘塑料套管作保护,并按规范要求做好接地。由此,接闪杆利用尖端放电现象,让地球大气层雷云中的电荷通过自身的接地导体传向地面,即接闪杆通过引雷的方式,通过引下线、接地装置共同组成完整的接闪设备,避免古树遭到雷击。
但给古树名木穿“防雷衣”不是件简单的事,因为它不仅要有效防雷,还不能影响古树名木的健康成长。韩选平说,较重的防雷装置会对古树名木造成不利影响,设计时需考虑能够定期松绑。与此同时,在遭遇大风时,还要规避防雷装置与树干随风力摇摆共振的情况,以避免树干被大风和装置撕扯断裂。古树防雷也不像建筑物的防雷设施一样一成不变。每株古树姿态各异,必须充分考虑树木的生长高度以及树冠的宽幅后,量身定制“防雷衣”,而且还得随着树木长高不断调整。除此之外,林业方面的专家也会定期来为翠华山迎客松做健康评估、全面体检,确保古树保持最佳的状态。
文/首席记者 龚伟芳 图/首席记者 王健 实习生 郝楠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